Download 开题参考

Survey
yes no Was this document useful for you?
   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

* Your assess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work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forms the content of this project

Document related concepts
no text concepts found
Transcript
[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 硕士研究生)
论
文
题
目
当代戏剧观演关系的突破与创新
——以沉浸式戏剧为例
研 究 生 姓 名
张长娟
学
182200548
号
导 师 姓名、职称
周胜南副教授
所 属 学 院
影视传媒学院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向
戏剧影视文化
研
究
方
二 O 二 O 年 九 月 二十九 日
说
明
1.选题报告格式采用小四、宋体字体,行距为固定值 18 磅,A4 纸双面打
印。要求字迹清晰,文句通顺,一至五的内容可加页打印,六至九的内容用黑色
水笔填写。
2.选题报告所列各栏内容要详细填写、要求重点突出。
3.开题报告应在学校规定期限之前完成。
4.研究生在完成开题报告后,应将此表交到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审核,通
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5.除了此表,博士生还应将《研究生考核登记表》
,硕士生还应将《研究生考核
登记表》和《研究生实践能力考核表》交到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审核,通过中期
考核后,方可进入学位申请阶段。
6.研究生毕业前,由学院将《研究生选题报告》
、
《研究生考核登记表》和《研
究生实践能力考核表》三表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交档案馆存档。
研究生开题报告书
一、选题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论文的研究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剧本、舞台、演员、观众,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其中,演员与观
众的关系,是戏剧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纵观戏剧的历史
变迁,观演关系始终备受关注。在舞台实践方面,戏剧工作者通过调整演员与舞
台之间的现实距离和提高演员与观众的互动频率使得观演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在理论研究方面,戏剧理论家们一直在探寻观演关系发展嬗变的内在规律,研究
其对于戏剧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观演关系始终是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不可忽
视的重要部分,更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核心要素。
关于戏剧观演关系的概念,中西方戏剧理论家均有过论述。波兰著名导演
格洛托夫斯基认为:“观众和演员是演出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没有观众与演员
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可能存在的”;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彼得·布鲁克
则认为:“我们可以选取一个空间,只要一个演员在观众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
就足以构成一幕戏了”。前者强调演员和观众是戏剧存在的条件,后者强调观众、
演员、空间是戏剧构成最基本的结构元素。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观”与
“演”对戏剧而言的重要性。而中国戏剧理论家李渔也在其著作中表现出对观演
关系的重视。他提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里的“登场”不只是一个简
单的表演区域,而是一段“戏剧生活”,而这段“戏剧生活”又是由观众和演员
共同表现的。没有这对观演关系,戏剧创作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归根到底,还
是强调了观演关系是戏剧创作的核心要素。中国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在《观众心理
学》一书中提到:“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创作出来是为了给聚集成观众的很多
人看的,这就它的本质,这就是它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对戏剧而言,演
员在舞台上表演就是给观众看的,这种关系是戏剧存在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观演关系,代表着不同的戏剧理念。例如,法国戏剧理论家安托万
强调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竖起“第四堵墙”,实则是为了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的
幻觉,让观众相信呈现在舞台上的就是真实的生活;俄国著名戏剧和表演理论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也深受“第四堵墙”的影响,希望
演员可以融入到角色当中去,让观众信以为真;而布莱希特则提倡破除生活幻觉
的间离戏剧,提倡演员与观众互动,为的是让观众始终保持一种陌生和疏离的态
度看待演员的表演和剧中人,不要因为完全沉浸到剧情的发展中去而丧失了思考
的能力。中国古代传统戏曲的观演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戏剧工作者通常将观众当
作欣赏者,只讲究把表演的程式美和故事中的人情味展现给观众看,力求演好故
事,让观众喜爱;到了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戏曲受到西方写实主义戏剧的影响,
开始提倡“第四堵墙”式的观演关系;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戏剧理论家们在
“戏剧观争论”中谈到“观众的重要性”,强调“观众,从来就是戏剧艺术的主
体,它从一个方面测定并作用于戏剧的盛衰兴亡”。因此,这一时期戏剧家们呼
吁“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形的与无形的障碍,改变观众在剧场中的消极被动状
态,尽可能地让观众从戏剧行为内部,而不是戏剧行为的外部来参与演出。由此
可见,中国戏剧家们主要是想通过改变观演间的“心理”距离来改善观演关系。
不同的观演关系,对剧本的创作和舞台的设计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为了
进一步拉近观演关系,剧本创作也必须要考虑到观众的反应与感受,从而改变以
往只为演员量身打造故事和揣摩台词的剧本创作理念。舞台设计也不再只考虑剧
情需要,为了尽可能地让观众接近舞台,也逐渐形成了中心式、围绕式、开放式
和伸出式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的局限。
随着戏剧表演样式的丰富和戏剧观念的进步,中西方戏剧的观演关系呈现
出不同的发展走向。西方戏剧从宗教剧自由开放的观演关系,发展到戏剧完全走
向室内,走向剧场而开始划分观看区域和表演区域,到 19 世纪后期安托万提出
“第四堵墙”,将演员与观众彻底隔绝,再到 20 世纪初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
的提出,“第四堵墙”的戏剧观念正式瓦解,观演之间通过拉近距离与增加互动
的方式又被重新连接了起来。此后,西方实验戏剧,如残酷戏剧、质朴戏剧、环
境戏剧、互动戏剧,包括兴起于伦敦的沉浸式戏剧都更进一步地扫除观众与演员
之间的障碍,力求观与演尽可能合为一体.而中国戏曲则呈现出与西方戏剧不同
的特点与发展轨迹。在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中,传统观演关系呈现着“我演你
想”、“观演互动”的形态。即,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观众通过演员的虚拟程式
在舞台下面想象。直到五四时期,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传入,中国传统戏曲开始
向西方学习,演员与观众之间才正式形成“第四堵墙”。后来发展到小剧场先锋
戏剧,这堵“墙”才逐渐被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现实距离才被进一步拉近。然而
小剧场实验戏剧所呈现出的“新”的观演关系,又被正在兴起的沉浸式戏剧打破
了。
沉浸式戏剧,又名“浸入式戏剧”、“浸没戏剧”,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
英国,指观众可采取自由观看的方式欣赏戏剧,甚至参与其中。观众选择的角度
不同,呈现出的剧情就各不相同。沉浸式戏剧的剧本创作通常改编自一些流传已
久、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美国第三铁路小组的《坠落的爱丽丝》改编自小说
《爱丽丝梦游仙境》;俄罗斯沉浸式摇滚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 1812 的大彗
星》改编于托尔斯泰经典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庞奇德雷克剧团的《不眠之
夜》改编自莎士比亚著作《麦克白》。就演出形式与演出内容而言,观众怀着好
奇的心态进入到沉浸式演出当中,他们在演出空间里主动探索剧情,跟随演员行
走或舞蹈,可以随时拿起道具翻看,或随时中断观看,观众甚至可以扮演导演或
群演的角色,引领演员和其他观众探索出新的剧情发展线索,从而丰富故事内容。
近几年,随着“沉浸式体验”在各大行业的兴起,沉浸式戏剧逐渐受到戏
剧演出市场和观众们的关注。继 2003 年伦敦版和 2009 年波士顿版《不眠之夜》
的两轮演出之后,2011 年纽约版《不眠之夜》也大获成功,使得国内外戏剧从
业者们纷纷加入到这种新的戏剧样式的探索队伍中。如 2015 年,孟京辉执导的
国内首部原创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2015 年,美国剧团沉浸式舞剧《宣
告之日》;2015 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何念执导的以婚礼为主题的沉浸式戏
剧《消失的新郎》;2016 年,上海改编版《不眠之夜》;2016 年,中英合作改编
版《爱丽丝冒险奇遇记》;2018 年,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室外剧《独特的夜晚》;
2019 年,爱丁堡艺穗节的小型戏剧《昏迷》;2019 年,上海引进比利时实验剧团
的《金钱世界》2019 年,孟京辉执导的《成都偷心》等等。由于沉浸式戏剧对
剧本改编、剧本创作、剧场打造、空间设计、道具设置的要求极高,所以每一部
沉浸式戏剧的创作都需要花费不少的心血与时间,国内外演出市场平均每年能引
进、创作出两部沉浸式戏剧已经非常难得了。
沉浸式戏剧,体现了当代戏剧发展新型的观演关系。它可以让观众与演员完
全沉浸到戏剧情景中去,观众甚至可以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观剧角度不同,剧
情呈现也不相同。新的戏剧样式,让观演关系又有了突破与创新。以往的戏剧工
作者在改革观演关系时,要么靠拉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要么靠增加舞台互动来
提升观众的参与感。无论怎样改变,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众旁观者的身份,观
众始终是被动的。而沉浸式戏剧中,观众是以创造者、选择者的身份进入到戏剧
演出当中的,演员不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故事的结局也不再是观众最为期待的
环节,如何引导剧情发展才是观众最享受与最乐意去做的事情。在沉浸式戏剧下,
观众不再是观看故事、等待结局的旁观者,而变成了戏剧的缔造者。
沉浸式戏剧出现较晚,国内至今都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著作。而已有的学
术资料对沉浸式戏剧的研究,都侧重于其发展层面、技术层面、表演层面,对沉
浸式戏剧观演关系层面,很少有细致全面的探究。国外关于沉浸式戏剧的研究虽
早,但也倾向于对其起源与发展现状、审美角度、内部设计进行分析,或单从观
众的体验方式来分析沉浸戏剧的特点,缺少对观与演这种双向互动关系的探究。
因此,从观演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沉浸式戏剧,不仅可以拓展学界对沉浸式
戏剧的研究角度。丰富学界对沉浸式戏剧的特征研究,更能从这种新型观演关系
的突破与发展中,总结沉浸式戏剧获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给当代中国戏剧、戏
曲的革新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沉浸式戏剧的发展历程较短,但其一出现就因打破传统戏剧观演关系的陈
规和以观众体验为主的戏剧演出策略而广受欢迎,随着沉浸式戏剧越来越成功,
作品样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一探究竟。
首先是观演关系的突破给剧本创作带来了创新的意义。在沉浸式戏剧中,
以观众体验为主,观众自由选择剧情甚至亲自参与到剧情发展中去的特殊的观演
关系打破了以往限制观众“人身自由”,限制演员活动空间的观演形态。这样的
观演关系又给戏剧剧本创作上带来了多线并且无限发展的可能。
其次是沉浸式戏剧舞台演出推动了商业与艺术共进的意义。沉浸式戏剧的
成功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与颇高的艺术价值。是当代戏剧市场少有的商业
价值与艺术审美并存的戏剧样式。沉浸式戏剧以观众体验为主的创作理念正切合
了当下文化产业的服务意识,讲究多线并发的叙事结构和虚实结合的空间布置的
创作手段也符合戏剧剧本与戏剧剧场本身的发展要求。
因此本文以沉浸式戏剧为研究对象,从观演关系入手,探究其商业价值与
艺术价值,并探讨其对当代中国话剧与戏曲演出发展与革新的借鉴作用。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观演关系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观演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个领域,即依托小剧场实验戏剧来
研究观演关系。而针对晚于小剧场戏剧出现的沉浸式戏剧或其它新型戏剧样式的
研究方面鲜有涉及。戏剧工作者们通常认为由于小剧场戏剧的出现,传统戏曲观
演关系才有所突破与革新。
中国戏剧理论家李渔早在清代就提出观演关系对戏曲创作的重要性。在《闲
情偶寄》演习部中,他提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里的“登场”不是一
个简单的表演区域,而是一段“戏剧生活”,即:演员、舞台与观众组合而成的
“戏剧生活”,这样的“戏剧生活”是专为观众服务的。没有观众的戏剧创作与
演出是没有意义的。强调了演员与观众之间形成的“戏剧生活”是戏剧创作的核
心要素。
余秋雨在其著作《观众心理学》中,通过讨论观众对戏剧的感知、注意力、
情感卷入、理解想象等方面研究戏剧创作技巧。他认为中西方戏剧观众因审美心
理定式的差异而对戏剧结构有不同的需求。强调戏剧工作者应该重视观众的心理
规律,调节这种心理定式。
李子轶《小剧场戏剧中观演关系的重构》一文中,通过回顾小剧场戏剧的概
念起源和观演关系的演变,从空间和心理两个层面对小剧场戏剧中观演关系进行
讨论。分析小剧场空间变化的特点以及对观演关系的影响,与传统镜框舞台进行
比较,探讨可能发生的观演关系变化。
叶佩羚《论中国大陆小剧场戏剧中的观演关系》一文中,对观演关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戏剧舞台、戏剧观众、观众的介入进行阐述,分析小剧场戏剧的观演
形塑;通过具体的戏剧空间、舞美处理和戏剧表演的探究,指出小剧场戏剧的观
演关系实质上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又区别于真实生活的一种状态,是创作者极力追
求和营造的一种和谐统一的交流场;最后通过提出革新戏剧观念和拓展演出空
间,为话剧的发展开拓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无限可能。
陈怡《论数字技术在当代戏剧实践中的运用——交互技术对于观演关系的影
响》一文中,从空间、演员、观众三个要素讨论交互技术对戏剧观演关系的影响,
交互技术可以使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参与戏剧的情节发展。导演也会利
用不同手段和方式控制戏剧的叙事沉浸性和虚实互动性,力图给观众带来不同的
沉浸体验。
周颖《戏剧演出艺术中观演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一文中,梳理了戏剧演出中
观演关系的发展规律以及对观演模式加以总结,提出舞台演出观演关系选择的可
能性,并提出拓展戏剧观演实施方式的建议,力图在观演关系上寻求突破口,给
演出带来创意,给观众带来新鲜的体验。
孙惠柱在其著作《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中,认为戏剧不仅包括舞
台上的戏剧,还应包括舞台外的“戏剧”在第二章审美心理中,作者从“距离与
想象”、“创造与表现”、“心理与时空”这三个角度探索了观众、舞台与演员
之间的关系。即:“剧院在特定的演出区域内模拟环境,演员在其中模拟特定的
角色,但观众可以保持自我的身份,不需要模拟什么。舞台上的模拟环境和演员
表演的角色会给舞台之外旁观的观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幻觉,并强调这种舞台幻觉
就是观众花钱买票所要得到的特殊心理体验”。
(2)关于沉浸式戏剧的研究
从 2015 年国内首部原创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推出,到 2016 风
靡戏剧演出市场的改编版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落沪至今,沉浸式戏剧在国内
也仅有短短五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国内戏剧工作者们对这种新型戏剧样式的研究
也集中于近 5 年。研究成果极为有限,大多从技术层面、表演层面、市场效应、
发展趋势等角度来研究沉浸式戏剧。
吴丹妮《艺术与商业之间——沉浸式戏剧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一文中,
认为沉浸式戏剧的灵感来源于环境戏剧、偶发性戏剧。通过分析 5 个沉浸式戏剧
的代表性作品,归纳了沉浸式戏剧的特点。指出国内沉浸式戏剧尝试中存在的问
题,反对戏剧创作一味追求环境营造,而忽视了戏剧文本的精雕细琢;反对戏剧
创作过度追求商业性而忽视艺术性,并提出沉浸式戏剧可以与儿童剧融合发展的
建议。
吴宇峰《浅析浸没式戏剧中的表演——以<不眠之夜>为例》一文中,研究了
《不眠之夜》中所体现的演员表演、观众表演与表演真实性的三个特征。认为沉
浸式戏剧为现代戏剧表演带来了一种新的观演关系,而随着新型观演关系的形
成,也必将引起演员表演方式的革新。
张青飞《沉浸之美:“浸没戏剧”的兴起及未来》,对沉浸式戏剧的兴起、
特征、意义及国内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 4 个沉浸式戏剧作品。认为国内
对沉浸式戏剧仍处于积极探索与实践阶段。在未来的演出市场上,沉浸式戏剧在
国内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观演关系的研究
与国内关于观演关系的研究寥寥无几的情况相比,西方各国戏剧工作者们在
不断地尝试与探索,无论是戏剧导演还是戏剧理论家,都试图打破以往传统观演
关系的现状,意图建立起新型的观演关系。他们重在研究如何通过改变观众与演
员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来引起观演关系的变化。
前苏联导演梅耶荷德在《论戏剧》中提出了“假定性戏剧”理论,认为观众
到剧院希望看到的是生活的艺术化再现。他提出演员应该近距离的面对观众演
出,通过物理距离的拉近,尽可能地去破除舞台上的神秘感。
布莱希特在《布莱希特论戏剧》中提出“间离效果”,主张利用艺术手段将
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让观众思考改变现实的必要性。
这种“间离效果”就是让观众在情绪融入到虚构的情节中时还能保持观剧时理
性的思维判断,始终保持客观。他提倡在保持观众的间隔感时加入感情因素,达
到戏剧中理性和感情的辩证统一。
阿尔托的残酷戏剧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废除镜框式舞台,不用传统意
义上的布景,迫使观众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达到对隐秘欲望的宣泄。
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强调演员与观众是戏剧的根本元素,是戏剧的
实质。戏剧的核心就是对峙,是一种观众和演员之间直接的、彻底的交流。强调
演员和观众的重要性。
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强调戏剧要与自然相结合,与环境相结合。打破传统
舞台的桎梏,赋予表演环境新的含义。
(2)关于沉浸式戏剧的研究
沉浸式戏剧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也最先在西方兴起,西方工作者对沉浸式戏
剧的研究成功颇多。从观众体验感到沉浸感,从从技术手段到内部涉及均有涉及。
凯若琳·海姆在其著作《观众即表演者——21 世纪戏剧观众的角色变化》
中,通过采访观众、演员和引座员,揭示观众在戏剧中的体验,探究在 21 世纪
戏剧观众出现的新角色。描述沉浸式剧场内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这
种动态关系下所产生的共同创作体验。
罗斯·比金在其著作《沉浸式戏剧与观众体验》中围绕互动性和游戏性、故
事和叙述、环境和空间三个主题对戏剧的沉浸感展开讨论。
加雷斯·怀特在《在沉浸式剧场》一文中,描述了沉浸式剧场中物理建筑设
计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是如何成为戏剧性的一部分的。并运用认知语言
学的方法,对沉浸式的隐喻特征进行分析。
3.综述小结
从以上现有的文献综述梳理的结果来看,观演关系从 20 世纪开始才开始为
人们所重视。自那时起,国内外对于观演关系转变的探索,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舞台发展层面研究,都更偏向于对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和
探讨。而针对沉浸式戏剧中的观演关系还少有人探究。并且中西方戏剧学者往往
将研究的范围局限于自身,很少将视野拓大到将整个中西方观演关系做一个纵向
的系统梳理,与横向的比较分析。因此本文以沉浸式戏剧作为研究对象,从观演
关系的研究入手,不仅局限于本国传统戏剧观演关系的发展研究,更试图将观演
关系放置于整个中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中去比较。以更加多维的角度与更加宽广
的视野来探索新的戏剧样式下带来的新型戏剧关系,并探讨沉浸式戏剧中新型观
演关系的突破与创新对当代中国戏剧与戏曲的革新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3.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4.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①从戏剧观演关系的发展分析其历史特征,纵向比较,探究新型观演关系
的
特点,并探讨对当代中国戏剧、戏曲的革新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②探究沉浸式戏剧的艺术特征,从戏剧构成元素,如剧本、舞台时空、观
演互动,来探索沉浸式戏剧的商业与艺术价值。
2.研究内容:
①戏剧观演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②戏剧观演关系的艺术特征
③沉浸式戏剧的特点
④沉浸式戏剧中观演关系的突破与创新
⑤新型观演关系对当代中国戏剧、戏曲的借鉴意义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戏剧观演关系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②观演关系的艺术特征
③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的突破与创新点
④讨论新型观演关系对当代中国戏剧、戏曲的革新的借鉴意义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1.研究方法
本文以沉浸式戏剧为研究对象,以观演关系为切入点,既要将重点放在相较
于传统戏剧来说更加开放灵活的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的表现特征分析上,还要对
戏剧舞台时空的处理、演出区域的转换以及演出形式的不断变化充分掌握。同时
也不能将沉浸式戏剧孤立看待,而是要从戏剧美学、戏剧理论、戏剧表演的角度
层层递进,纵向分析沉浸式戏剧的“新”,横向比较不同戏剧理论背景下,这种
“新”的戏剧样式所带来的观演关系的“新”。因此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比较多
元,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研究法: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沉浸式戏剧,研究问题是观演关系。因此需要通过知
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资料。重点收集有关观演关系的发展、特
点,以及沉浸式戏剧的概念与发展、艺术特征、表现形式、观众参与等方面的理
论资料。同时,从中西方戏剧发展史的相关著作中获得理论依据。对沉浸式戏剧、
观演关系等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拓展分析。
(2)比较研究法:
沉浸式戏剧的出现与兴起有着其独有的魅力。但是这种新的戏剧样式并不是
一簇而就的,而是传统戏剧沿着戏剧本身的发展轨迹一步步突破与创新而来,沉
浸式戏剧身上依然有着以往戏剧样式的影子。而本文要做的就是探究沉浸式究竟
是如何打破陈规,与时俱进,以及分析这种新的戏剧样式“新”在何处,并且又
带来了怎样的“新”的观演关系。而想要更好的把握以上的两种“新”的外在表
现与内在原因,必须要理清戏剧美学、戏剧理论的发展脉络,纵向比较戏剧的发
展轨迹,横向比较不同时期,观演关系的区别与联系。由于国内外对于戏剧观演
关系的研究方面存在差异,国外更加侧重于戏剧发展的角度,而国内偏向于技术
角度。因此本文还要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中西方,整合中西方关于“戏剧发展”、
“观演关系”的不同层面的研究。综合比较,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当代戏剧观演
关系的突破与创新。
(3)文本分析法。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沉浸式戏剧,研究方法涉及到沉浸式戏剧与其它戏剧
样式的比较,因此还涉及到戏剧剧本的分析,需要对不同戏剧理论时期的戏剧剧
本进行整理、细分,选取各个戏剧样式的代表性剧本进行细读,进而探究沉浸式
戏剧剧本的特点。还要继续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沉浸式戏剧剧本进行精读,找出沉
浸式戏剧在剧本创作上的共性。
(4)实地考场法:开放的演出环境是沉浸式戏剧区别于其它戏剧样式的关
键因素之一,想要直观地了解沉浸式戏剧,走进它的戏剧演出环境,更能直接地
探究观演关系。因此本人以观众的身份参与沉浸式戏剧的演出当中,收集第一手
资料,深入了解沉浸式戏剧的演出过程、演出特点以及观演关系。
(5)田野调查法:
基于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戏剧观演关系,这涉及到观众的观赏体验,为了更
好地了解观众对沉浸式戏剧的理解、感受以及看法。除了亲自观看沉浸式戏剧代
表作《不眠之夜》上海版之外,本人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在沉浸式戏剧的演
出场所附近以及网络上对体验过此戏剧的观众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分发、收集
问卷,整理问卷信息。据此推论观众的总体体验感受。调查研究近几年沉浸式戏
剧受到大众欢迎甚至热捧的原因。
2.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利用本校的图书馆、数据库以及各类搜索软件,搜集文献资料;阅读戏剧剧
本,并将涉及观众、演员、空间、剧场、舞台等部分的细节描写重点整理,把握
其整体风貌。实地走访沉浸式戏剧的演出场所,观看戏剧演出,收发调查问卷,
整理并分析问卷所反映的沉浸式戏剧观演信息,在此础上进行论文的撰写。
(三)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1.从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角度入手,系统地梳理观演关系的产生,以及
不同时代、不同戏剧审美的背景下,观演关系的艺术特征。
2.从沉浸式戏剧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商业价值和艺
术价值。
3.探讨新型观演关系对当代中国话剧、戏曲革新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进度安排
1.预期成果
通过整理分析文献资料,了解戏剧样式的发展,把握相应时期的戏剧观演关
系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文本研究,了解沉浸式戏剧不同于传统戏剧、小剧场先锋戏剧的剧本创
作特点。
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沉浸式戏剧开放的演出环境,从问卷的反馈中了解到观
众的互动感、参与感需求。
2.进度安排
1.2019 年 12 月——2020 年 7 月: 搜集相关资料并阅读,确定论文选题。
2.2020 年 7 月——2020 年 10 月: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参加开题答辩。
3.2020 年 10 月——2020 年 12 月:完成论文初稿,参加预答辩。
4.2020 年 12 月——2020 年 3 月: 完成学位论文终稿,参加论文答辩。
三、论文大纲(至少二级提纲):
当代戏剧演出观演关系的突破与创新——以沉浸式戏剧为例
第一章 戏剧观演关系的概念和构成
第一节
观演关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观演关系的主要构成:演员、空间、观众
一
演员:表演
二
空间:演出
三
观众:欣赏
第三节
观演关系的源起与形成
观演关系的源起:无意识的“观”与“演”
一
1.古希腊仪式性戏剧:共同祭祀
2.古印度舞蹈性戏剧:传递信息
3.古中国巫术性戏剧:消灾祈福
二
观演关系的形成:有意识的“观”与“演”
1.西方戏剧观演关系的形成
2.中国戏曲观演关系的形成
第四节 观演关系的重要性
一
对戏剧创作的影响:扣人心弦
二
对戏剧演出的影响
声情并茂
第二章 戏剧观演关系的发展:突破传统、形式多样
第一节
西方戏剧观演关系的发展
一
中世纪宗教剧:移动自由
二
西方传统戏剧:被动观看
三
西方实验戏剧:被动互动
⒈残酷戏剧:观演一体
⒉质朴戏剧:情感交流
⒊环境戏剧:人景合一
⒋互动戏剧:直接交流
第二节
中国戏剧观演关系的发展
一
传统戏曲:我演你想、观演互动
二
传统话剧:我演你看,一“墙”之隔
三
实验戏剧:我演你思,拉近距离
第三节
中西方观演关系的相互比较与促进
一
物理距离
二
心理距离
第三章 戏剧观演关系发展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剧场呈现:灵活与开放
第二节 剧本创作:悬念与突变
第三节 演员表演:虚拟与真实
第四节 观众体验:互动与参与
第四章
沉浸式戏剧中观演关系的突破与创新
第一节 沉浸式戏剧的特点
一
剧本创作特点:多线、并联
二
演出空间特点:立体、独立、广阔
第二节 新型观演关系的特点
一
演员表演特点:动作代替语言
二
观众体验特点:选择代替接受
第三节 新型观演关系的突破
一
演员表演的突破:肢体、表情
二
演出场景的突破:丰富、逼真
三
观演界限的突破:旁观者、参与者
第四节 新型观演关系的创新
第五章
一
戏剧形式:以观众体验为主
二
剧本创作:多线且无限发展
三
叙事方式;故事带动沉浸感
四
观众体验:多感官交互体验
新型观演关系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借鉴意义
一
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二
提高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性
三
调动观众的多感官体验
第二节 对中国当代戏曲的借鉴意义
一
结合时代背景,改编故事情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二
增添演出角色,安排观众参与:观看与参与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四、研究的前期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1.研究的前期基础
通过前两年在课堂上、书本中的学习。本人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戏剧剧场
的转换、戏剧舞台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观演关系的演变都有了充分的了解。
对于中国的戏剧发展,从观演关系来看,无论是从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到上
古至五代戏剧,还是从宋滑稽戏、小说杂戏、官本杂剧、金院本发展到元杂剧、
南戏再到后来的明清传奇,其观演关系从戏剧形成之时,就有了固定的观演模式,
即演员表演,观众观看。演员与观众的身体距离随着演出场地的转换,剧场的建
立,由近及远,而演员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却始终没有更近一步。因此,如果说
以观演关系的变化作为划分依据,我们可以把 20 世纪 90 年代小剧场先锋戏剧以
前的中国戏剧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直到小剧场先锋戏剧的出现,剧场中演员与
观众的心理距离才有了靠近的趋势。
对于西方的戏剧发展,如果以观演关系作为划分依据,那么我们可以把西方
现代戏剧出现以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戏剧、中世界戏剧、文艺复兴戏剧、古典主
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等划分为西方传统戏剧。而西方环境戏剧、
论坛戏剧、质朴戏剧、残酷戏剧的相继出现,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从打破“第四
堵墙”开始逐渐被拉近。
2.可行性分析
首先,沉浸式戏剧发展至今,历程较短,国内外对沉浸式戏剧的研究集中在
近 7 年。目前国内也还没有专门的研究著作来论述沉浸式戏剧。学术论文又重在
讨论沉浸式戏剧的发展、特点、商业价值,而关于对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的相关
研究少有涉及。
其次,由于沉浸式兴起与西方,相较于国内对沉浸式戏剧的研究现状,国外
学术界不仅研探究了沉浸式戏剧的起源发展还分析了其中的观众的体验方式、参
与模式。这些资料可以为本文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最后,沉浸戏剧的代表性作品《不眠之夜》仍活跃在上海的戏剧剧场,这有
助于笔者实地考察与进行田野调查。
五、中英文参考文献(至少 40 篇以上)
学术论著:
[1] 【美】理查德·谢克纳著;曹路生译. 环境戏剧.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05.
[2] 【美】威尔逊(Wilson,I.)著;李醒译. 论观众.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11.
[3]【英】布鲁克(Brook,P.)著;邢 历等译. 空的空间. 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 1988.08.
[4]【英】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著. 敞开的门 彼得·布鲁克谈表演和
戏剧.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6.11.
[5]【法】安托南·阿尔托著;桂裕芳译. 残酷戏剧.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01.
[6]【波兰】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著;
(意大利)尤金尼奥·巴尔巴编;魏时译. 迈
向质朴戏剧.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07.
[7]【德】布莱希特著;丁扬忠等译. 布莱希特论戏剧.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03.
[8]陈白尘,董健主编.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09.
[9]丁罗男著.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10.
[10]葛一虹主编. 中国话剧通史.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08.
[11]卢昂著. 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 从舞台假定性的创造看民族戏剧的构
建.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12]刘景亮编著. 论戏曲观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11.
[13]吴光耀著. 西方演剧史论稿.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12.
[14]张先等著. 戏剧艺术.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9.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剧》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剧.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11.
[16]张仲年著. 戏剧导演.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01.
[17] 孙 惠 柱 著 . 第 四 堵 墙 戏 剧 的 结 构 与 解 构 . 上 海 : 上 海 书 店 出 版 社 ,
2006.08.
[18]余秋雨著. 观众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07.
[19]李渔笠翁著. 闲情偶寄. 上海中央书店.
学术期刊:
[1] 张 岩 , 沈 嘉 熠 . “ 沉 浸 ” 的 魔 笛 是 否 已 奏 响 ? [J]. 上 海 艺 术 评
论,2020(04):17-19.
[2]曾涌麟.对单空间沉浸式戏剧的探索
剧,2020(07):82-83.
《偷心晚宴》创作谈 [J].中国戏
[3]王刚.沉浸式演出对传统戏剧的发展作用[J].中国戏剧,2020(04):59-60.
[4] 马 文 · 卡 尔 森 , 胡 开 奇 . 后 剧 作 戏 剧 与 后 剧 作 表 演 [J]. 戏 剧 艺
术,2020(02):1-11.
[5]郭威.浅析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J].戏剧之家,2020(07):16-17.
[6]戢麒麟.浅析沉浸式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不眠之夜》上海版为例
[J].大众文艺,2020(04):164-165.
[7] 李 江 月 , 钱 滢 舟 . 沉 浸 式 戏 剧 《 不 眠 之 夜 》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J]. 戏 剧 之
家,2019(35):15+17.
[8] 谢 华 , 方 可 . 展 演 空 间 设 计 的 沉 浸 式 发 展 趋 势 初 探 [J]. 艺 术 与 设 计 ( 理
论),2019,2(08):56-57.
[9]马月晴.戏剧表演和剧场空间的可能性[J].文化学刊,2019(05):68-76.
[10]张巍巍.从勾栏瓦舍到沉浸式剧场——浅谈戏曲演出场所的前世与今生[J].
美术大观,2019(02):146-147.
[11] 白 艳 颖 . 浅 析 沉 浸 式 戏 剧 : 身 临 其 境 的 观 剧 体 验 [J]. 戏 剧 之
家,2018(17):24+26.
[12] 赵 彤 . 新 媒 体 技 术 对 舞 台 观 演 关 系 的 拓 展 研 究 [J]. 艺 术 科
技,2018,31(06):91-92.
[13]Tom Pearson.什么是沉浸式戏剧?[J].艺术教育,2018(12):20.
[14]刘一星,卢奕洁.沉浸式展演空间探究[J].艺术科技,2018,31(05):142-143.
[15]程海英.当代艺术——沉浸式体验[J].汉字文化,2018(09):113.
[16] 毛 乾 婷 . 论 舞 蹈 元 素 在 浸 没 式 戏 剧 中 的 优 势 和 作 用 [J]. 中 国 民 族 博
览,2018(03):120-122.
[17]吴丹妮.艺术与商业之间——沉浸式戏剧现况与发展趋势初探[J].上海艺术
评论,2018(01):101-103.
[18]吴丹妮.观演关系的对峙与融合
剧,2017(09):15-17.
朱利安·戈瑟兰《2666》观后[J].上海戏
[19] 杨 子 涵 . 中 国 式 沉 浸 — — 沉 浸 式 戏 剧 在 中 国 的 成 长 [J]. 艺
苑,2017(01):26-28.
[20]“浸没式”涌现与剧场转型[J].上海艺术评论,2016(06):42.
[21]卢雯婷.从剧场结构的嬗变看当代戏剧的多元化形态[J].大众文
艺,2019(07):144-145.
[22] 谢 函 邑 . 当 代 演 出 艺 术 中 观 演 关 系 的 变 化 与 思 考 [J]. 艺 术 评
鉴,2018(19):149-150.
[23] 赵 彤 . 新 媒 体 技 术 对 舞 台 观 演 关 系 的 拓 展 研 究 [J]. 艺 术 科
技,2018,31(06):91-92.
[24] 牛 蕾 . 从 《 诗 学 》 看 古 希 腊 悲 剧 观 演 的 单 向 传 递 [J]. 戏 剧 之
家,2018(14):34+36.
[25] 罗 成 雁 . 表 现 主 义 戏 剧 情 节 的 变 革 与 参 与 性 观 演 关 系 [J]. 当 代 戏
剧,2018(02):40-42.
[26]王明秀.浅析小剧场中的新型观演关系[J].戏剧之家,2018(03):14+16.
[27]陈仕国.角色、身体与空间:晚清民初禁戏与戏剧观演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4):18-24.
[28]马琳.当代戏剧延续性发展探究——从中国剧场观演关系的历史演变考察
[J].戏剧文学,2017(03):142-147.
[29] 叶 盛 . 观演 关 系的 “ 僵 硬 ” — — 从 《雷 雨 》 笑 场事 件 谈 起 [J]. 大 众 文
艺,2017(05):191.
[30]仲夏.浅析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概念——以《一仆二主》为例[J].戏剧之
家,2015(22):15-16.
[31]王亚东.移步换景:论新媒体语境下当代戏曲观演关系的发展[J].戏曲艺
术,2015,36(03):120-124.
[32]王晓晨.论戏剧剧场中的观演关系[J].戏剧之家,2015(06):32+34.
[33]王曙萍.从观演关系看当下戏剧的生存之道[J].大众文艺,2014(12):169.
[34]李子轶.小剧场戏剧与观演关系的概念初探[J].戏剧丛刊,2013(01):18-19.
[35]濮波.论戏剧的复合观演空间[J].四川戏剧,2012(01):42-49.
[36]刘琦.观众:交流的彼岸——简析高行健探索剧中的“观演关系”[J].沧
桑,2007(04):166-167.
[37]吕双燕.小剧场戏剧演出中的观演关系[J].齐鲁艺苑,1999(03):3-5.
[38]孙惠柱.“戏剧”与“环境”如何结合?——兼论“浸没式戏剧”的问题[J].
艺术评论,2018(12):43-49.
[39]孙惠柱.从戏剧看西方理论引进中的误区[J].上海采风,2015(07):95.
[40]孙惠柱.中国戏曲与现代文化[J].中国戏剧,2012(11):50-51.
[41]孙惠柱.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
文化实验[J].戏剧艺术,2010(06):100-106.
[42]吴宇峰.浅析浸没式戏剧中的表演——以《不眠之夜》为例[J].美与时代
(下),2017(09):37-39.
[43]陈怡. 论数字技术在当代戏剧艺术实践中的运用[D].上海戏剧学院,2017.
[44] 张 青 飞 . 沉 浸 之 美 : “ 浸 没 戏 剧 ” 的 兴 起 及 未 来 [J]. 戏 剧 文
学,2015(09):71-76.
[45]周颖. 戏剧演出艺术中观演关系的变化与发展[D].上海戏剧学院,2010.
学位论文:
[1]林依媛. 观众体验视角下沉浸式戏剧制作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20.
[2]吴南妮. 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艺术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3]叶佩羚. 论中国大陆小剧场戏剧中的观演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苑航铭. 小剧场戏剧观演关系间的重建[D].吉林艺术学院,2013.
[5]郭永伟. 演员·观众·空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1.
[6]李子轶. 小剧场戏剧中观演关系的重构[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7]周颖. 戏剧演出艺术中观演关系的变化与发展[D].上海戏剧学院,2010.
[8]姜涛. 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观演关系[D].上海戏剧学院,2000.
[9]李晓艳. 我国现代商业剧场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报纸文献:
[1]阿之. 从观看变成互动,被颠覆的戏剧形式是未来趋势吗?[N]. 文学
报,2019-12-26(022).
[2] 童 薇 菁 . “ 沉 浸 体 验 ” 成 为 文 娱 经 济 新 一 轮 爆 发 点 [N]. 文 汇
报,2019-12-24(010).
[3] 徐 文 瀚 . 《 不 眠 之 夜 》: 一 部 沉 浸 式 戏 剧 的 IP 探 索 [N]. 中 国 文 化
报,2019-06-22(002).
[4]孙惠柱. 文学退场,是对戏剧的最大误解[N]. 文汇报,2016-03-01(011).
六、指导教师对选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的时间及参加报告会的考核小组人员名单(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 3 人,此栏由
导师填写,导师不能担任组长)
:
时
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参加人员:组长:
职称:
签名:
成员:
职称:
签名:
成员:
职称:
签名:
成员:
职称:
签名:
成员:
职称:
签名:
成员:
职称:
签名:
七、考核小组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及对选题的意见:
选题报告考查成绩:
(记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考核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八、学科带头人意见:
学科带头人签名:
九、学院审核意见:
教学秘书: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 documents